6月的一天上午,在北京市朝阳区世奥国际中心的办公室,王琳琳拿起一位客户的健康记录,电话跟踪了解对方近期的身体状况。她是一家健康管理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师。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健康管理师这个听起来时髦的职业,也因亚健康人群的增加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正悄然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将在未来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7月10日《工人日报》)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形态越来越丰富,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成为必然。除了健康管理师,还出现了遛狗师、陪跑师、陪吃师、失意倾听师等过去闻所未闻的职业,成为许多人的就业选择。这些新兴职业的“诞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快速进步的一个缩影,值得喝彩。 以健康管理师为例,现在不少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老龄化问题,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健康管理行业发展前景看好。所谓健康管理,就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以及康复人群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综合评估,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对影响健康因素实施干预。目前,我国专职从事健康管理的人还不多。据估计,到2020年,健康管理师需求将超过200万人。即使在二三线城市,月薪也在5000元~7000元,这是很诱人的。 但是,健康管理师并非什么人都能胜任,什么人都可以充当。一个合格的健康管理师,需要掌握丰富的养生保健、临床诊疗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等知识与技能,不是给自己弄张名片那么简单。于此而言,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无疑要为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使其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职业准入。去年2月,健康管理师正式进入国家职业目录清单,但在职业培训、职业准入上还没跟上。要建立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机制,包括各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等,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专业,培养相应人才;加强准入管理,建立相关工资指导标准,切实保护好新兴职业从业者的相关劳动权益,避免新兴职业的盲目追求、恶性竞争。 另一方面,健全行业规则,完善相应监管。要让新兴职业变成社会认可的职业,更需规则保驾护航。比如,与共享单车有关的新兴职业,都与共享单车共存亡,共享单车因停车等规则缺失,就势必影响到与共享单车相关的新兴职业。所以,对健康管理师这一新兴职业,要及时为其制定行业规范,将其纳入监管视野。厦门市依托医改创新“三师共管”服务模式,将健康管理师与专科医师、全科医师一并纳入统一管理,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社会效果较好,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