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蓝图要画好每一笔,建设“健康中同”更要走好每一步。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健康中国”的建设也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的参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共建共享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就是号召全体中国人都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积极贡献,最终推动实现共享全民健康的成果。 如何建设“健康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第一,推动全民普及健康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促进健康的源头,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切人点。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全民共建共享,要求每个人提升健康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个人健康责任,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是要把个人健康与自身成长、家庭幸福和祖国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自觉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要积极培育体育爱好、加强体育锻炼,努力做到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三是要注重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四是要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提升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意识,了解掌握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第二,实现全民共享优质健康服务。健康服务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贫网人口、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采取措施。一方面是加大疾病预防的力度,提高疾病防控能力,切实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疾病预防健康服务。通过疫苗接种等多种途径,减少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同时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做好防患于未然,将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是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实现对于病症的及时、有效治疗。《“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作为突破口,希望通过分级诊疗理顺国内极为繁杂医疗体系,解决目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引导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确保一般性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妥善医治;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落实基层首诊,群众也应建立合理预期,有序就医,形成“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基层”的医疗格局。 第三,完善全民健康保障。在现行医保体系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保障范围、提升保障水平,通过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解除群众看病的后顾之忧,让群众敢于看病问诊,避免小病久拖成大病。深化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彻底消除“以药养医”,避免层层加价,把虚高的药品价格降下来,切实减轻看病负担,让群众看得起病,切实改善就医感受,避免因病致贫返贫。加强各类医保制度整合衔接,改进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保障能力长期可持续,把医保这张保障网织得更密、更牢、更可靠,无论群众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均等的医疗保障。 第四,全社会共建健康环境。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要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在建设健康环境过程中,要围绕群众普遍关注、关心的问题,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提供防护方案,如对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问题,建设“健康中国”必须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大气环境的质量。在完善重度以及污染天气的区域联防预警体制的同时,加强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和风险的评估,对空气的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为有针对性地提供防治措施打下基础。 第五,全民共促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当前及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发展趋势等的变化,促进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融合,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要加大对医疗健康前沿研究领域的支持,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催生更多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健康产业相关领域的对外开放,把国际上健康产业的优势资源、先进模式引入我国。研究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与健康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债券等融资支持,努力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也要注意,促进健康产业发展要区分基本和非基本需求,基本需求有基本保障,健康产业要努力拓展非基本需求,如高端需求、个性需求,推进健康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源源不断提供高水平的健康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