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的卫生服务目标是: 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医学研究的总目标:探索病因、发病机制、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研究疾病自然史,对疾病进行人为的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隔的。 2、临床医学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的研究对象。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目标都是促进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医学属于学科范畴,而公共卫生更强调实践。 3、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的总体目标: 近期内是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更长时间内还要建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财经保障体系。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四大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监督执法;应急。 4、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 就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第一,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以预防保健工作为主;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5、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预防疾病的发生,属于病因预防。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临床前期预防。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临床预防。 6、影响人类健康有4大因素 ①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社会因素。② 机体生物学因素,包括您另年龄、性别、遗传、免疫等因素。③ 生活方式、行为、心理因素,包括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不健康的性行为等。④卫生服务因素。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是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策略。 7、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策略:(1)计划生育 (2)环境保护 8、预防和控制疾病有两大策略,即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及疾病监测。 9、疾病监测: 指通过系统、持续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疾病和死亡报告及其他相关信息,连续监视疾病的分布和趋势,并及时将这些资料报告上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并分发给有关人员,以指导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从而达到或消灭可预防疾病的目的。 10、健康促进的内涵: (1)健康促进工作的主体不仅仅是卫生部门,而是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部门。(2)健康促进强调个体、家庭、社区和各种群体有组织的积极参与(3)必须促进社会公平与平等,需要组织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变革(4)健康促进建立在大众健康生态的基础上,强调健康、环境、发展三者的整合 11、健康促进的策略: (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政策倡导) (2)创造支持性的环境(发展大的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 (3)强化社区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12、健康教育原则: (1)科学性 (2)群众性 (3)针对性 (4)艺术性 13、卫生立法的基本特征: ①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②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方向,确保卫生事业的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主义公益福利性质,③ 防止各种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和健康危害,④ 与医学科学等自然科学紧密联系,包括大量技术规范,⑤ 全社会广泛参与, 14、卫生标准的基本要求: 对健康无危害;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本文由健康报名工作网健康管理师小编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