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 一类交流活动。这类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 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因此,人际传播简便易行,不受机构、媒介、时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在健康教育的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是广泛应用的基本传播形式。 (2)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3)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及时,所以双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 (4)相对大众传播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在一定时限内,人际传播的信息覆盖的人群远不及大众传播。 (5)在人际传播活动中,特别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这是因为接受者的理解能力、知识背景、接受习惯,以及记忆力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开展人际传播活动时要特别注意对传播者的培训,使其理解、记忆和掌握信息的内容,并在传播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注意对信息质量的监测。 常用人际传播形式: (1)讲课:指健康管理师充当“教师”,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的方式,向目标人群传达 健康知识、信息、技能,启发目标人群的健康意识、动机的过程。 (2)同伴教育:所谓同伴,指的是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活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也可以是具有同样生理、行为特征的人〔如孕妇、吸烟者、吸毒者、某种疾病的患者同伴教育就是以同伴关系为基础开展的 信息交流和分享。同伴教育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非正式的同伴教育可以随时发生,但目的并不十分明确,也没有事先确知的教育目标,非正式的同伴教育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们感到方便的地方,如办公室、宿舍、车间、社区,甚至街头巷尾。正式的同伴教育有明确的目标,较为严格的设计和组织,正在成为健康教育与促进项目中的一种以人际交流为基础的教育干预方法。 (3)演示与示范:是教育者结合教育内容,采用实物或模型,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使教育对象学习掌握规范的操作步骤的教育方法。 >>了解更多健康管理师知识 |